平遥古城简介:

2022年04月10日 路路 3816

   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~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,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。春秋时属晋国,战国属赵国。秦置平陶县,汉置中都县,为宗亲代王的都城。北魏改名为平遥县。明朝初年,为防御外族南扰,始建城墙。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,并全面包砖。以后景泰、正德、嘉靖、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,更新城楼,增设敌台。康熙四十三年(公元1703年)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,而筑了四面大城楼,使城池更加壮观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,墙高约12米,把面积约2.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。1997年12月3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整体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它是研究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。明代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扩建,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。迄今为止,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、清(公元1368~1911年)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,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。1997年12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
    平遥旧称“古陶”,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“郡县制”以来,一直是县治所在地。明朝初年,为防御外族南扰,始建城墙,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,并全面包砖。以后景泰、正德、嘉靖、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,更新城楼,增设敌台。康熙四十三年(公元1703年)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,而筑了四面大城楼,使城池更加壮观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,墙高约12米,把面积约2.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分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。城墙以内街道、铺面、市楼保留明清形制;城墙以外称新城。平遥城墙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、4座角楼和72座敌楼,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,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,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、历史较早、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,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。此外,还有镇国寺、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。

    平遥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。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、八小街、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。整座城市非常周正,街道横竖交织,街巷排列有致。市楼位于城市中央,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。古城建筑分为两部分:城隍庙居左,县衙居右,文庙居左,关帝庙居右。道教清虚观居左,佛教寺院居右。平遥也被称作“龟城”,南门是头,北门是尾,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,城内四大街、八小街、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,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。它反映了平遥人经受苦难,渴望和平的朴素本质,人们希望在城墙的护卫下,这里是一个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。


热门评论

  • 暂无评论
查看更多评论